今年夏天,众多商家再次打破常规销售反季商品,其中以羽绒服最为普遍。而记者通过走访发现,消费者对此并不“感冒”,超低价格的诱惑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让一向精明的商家直皱眉头。
全场5折、低至3折……这样的字眼颇具诱惑力。进入6月以来,我市各大商场的羽绒服专柜均拉开了与夏装争夺市场的序幕,反季促销随处可见,然而,活动已开展一月余,效果却并不明显。尽管打折力度尚可,但是最受消费者关注的依然是应季商品,如夏装、凉鞋、凉席、夏凉被等,羽绒服、毛衣、外套之类的秋冬季服装,少人问津。消费者刘女士对记者说:“买夏季商品现在就能用上,况且都是时下正流行的,而如果是买反季商品,等到了能用的时候就可能存在款式过时、型号有误等问题,毕竟下一季的流行趋势我们是预测不到的,所以即便现在多花点儿钱,买来的衣服是实用的。”消费者孙女士则与刘女士的想法不同,曾因购买过反季羽绒服而心有余悸,“去年也是这个时候,遇到打折羽绒服就买了一件,等到准备穿时,拿出来却发现钻毛,而且羽绒服里还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这才知道是上当了。”孙女士一脸苦笑地说,“贪小便宜吃大亏”。
如果商品质量没有保障,再低的价格也不一定能吸引消费者。走访中记者随手翻看了几件正在促销的羽绒服,发现里面的标识标明了50%的含绒量,而充绒量一栏却是空白。据了解,国家有明文规定,羽绒服标识上必须注有充绒量,充绒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羽绒服的保暖程度和成本。而目前市场上出售的这类超低价羽绒服存在的问题,远不止充绒量这一项。采访中一位服装店老板向记者透露,有很多商家以絮片、碎鸭毛等劣质原料充当羽绒原料,羽绒的蓬松度和清洁度根本不可能达标。与此同时,记者注意到,反季促销的商品几乎没有价签,也就是说,消费者根本不知道原价到底是多少,所谓折扣的背后其实都是在误导消费者。
记者调查发现,看似好处多多的反季销售实则并不实惠,理性消费正逐渐成为消费者的主流心理,而健康的市场环境不能建立在不知情和不透明的基础之上,商家的诚信经营也不能单凭道德、良心,还需进行制度保障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