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801-8889
首页 - 新闻资讯 - 集团动态
News新闻资讯News

集团动态

公众宣传

社会活动

蒙古族皮靴制作:传不下去的手艺

发布时间2016.07.23
浏览次数3208

吴润达师傅家五代祖传,老人现在71岁,在15岁时就和父亲学习做靴子。吴师傅坦言,制作一双靴子约半个月时间,出售约一千五百块一双,费力费时,销售也不好,现在没有徒弟,他悲观的认为这门手艺将失传。

记者不是第一个采访吴润达的人,相信也不是最后一个。

3月6日,71岁的吴润达站在马路边,手里拿了一双亲手制作的蒙古族皮靴。“看到这双靴子,你就知道要找的人是我了。”吴润达知道自己吸引人的地方就是这身手艺,“七八年了,采访我的人很多,从地方到中央,都有。采访时间最长的是2006年那年,来自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几位师生……他们前后来我家十几次,眼瞅着我把一双靴子从头至尾做完。”吴润达声名在外。但是,他评价自己说:“我是最穷的名人。”

高调出山

吴润达坦言,年轻时他从来没想过,老了还会再重拾蒙古族皮靴制作技艺。他15岁跟父亲学艺,21岁改行。“那时年轻,说放弃就放弃了。总觉得自己挺年轻一后生,干嘛非得坐在家里做靴子?”之后他背过麻包,打过零工,当过保管,做过采购,烧过锅炉……此后42年,他没有摸过一次制做皮靴的工具,更没有想过回头。

2006年春天,已经从呼和浩特蔬菜公司退休的吴润达上街溜达,无意间看到了一家制作蒙古族皮靴的店面。进店看了一圈,吴润达不高兴了,“做的是什么啊,那也叫蒙古族皮靴?那种做法也叫传统手工艺?分明是哄人嘛!”于是,吴润达回家翻箱倒柜,把父亲去世后留下的工具和材料全翻出来。在家熟练了几天手艺,吴润达收拾上东西,大咧咧地坐在了呼和浩特大街上,高调出山。

他摊开工具,见人就竖起大拇指,指着自己说:“内蒙古会做蒙古族皮靴的,就我一人。”

他声音很大,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围观……

“你就那么自信?没有人向你叫板吗?”记者问。

“叫板?欢迎叫板啊!当时还真就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这么多年也没有一个。”说起当年的高调,吴润达不知道是自豪还是沮丧,“我说内蒙古会做蒙古族皮靴的就我一人嘛……”

练就一身童子功

间断42年,吴润达不觉得他的手艺有什么退步。“你要知道,我练的是‘童子功’。当年我父亲是把我作为吴家第五代传人培养的,要真正学成这门技艺,怎么也得苦学3年吧。”“‘童子功’练出的技艺是终身的,什么时候拿出来什么时候行,不像半路出家的。”因为吴润达从15岁起就扎扎实实地学了,他才敢42年后突然坐在街上喊,说他的手艺行。

“刚一解放时,呼和浩特地区做蒙古族皮靴的有几十家商铺。现在呢,太多的手艺没有传下来,老手艺人早就不在了,我15岁学艺,今年都71岁了,你说其他老艺人在世的可能性还大吗?”

吴润达说,吴家祖上制作蒙古族皮靴的历史较长,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五代。吴家第一代传人的名字,吴润达没有听父辈们提起过。他只知道祖上的第一代传人是14岁从山西大同来到呼和浩特的,在呼和浩特学习了蒙古族皮靴制作技艺后,以此为生,至于这第一代传人从师何人,在哪个作坊学艺,已经无从考证。

随后,其儿子吴杰继承其手艺,给官员做朝靴,成为吴家的第二代传人。到第三代传人吴登明的时候,清政府衰亡,吴家流落到民间给蒙古族牧民做皮靴。当时,在呼和浩特经营蒙古族皮靴的商铺作坊有多家,吴家经营的是福昴祥蒙古靴铺,讲究诚信,礼仪待人,在牧民中声誉很高。

21岁改行

吴礼是吴家制作蒙古族皮靴的第四代传人。1937年,在吴礼29岁那年,他的父亲吴登明突然去世。吴礼正式接管了吴家的这一摊子家业,带着3个弟弟做起了蒙古族皮靴。从1940年起,牧区因为连续几年干旱,到呼和浩特做蒙古族皮靴的牧民日渐减少。于是吴礼带着3个弟弟前往牧区,给牧民做新靴、补旧靴,出发前备齐各种原材料、工具,驮上所有的工具和口粮,骑上骆驼,行程东至锡林浩特,西至阿拉善,每年正月十五从家出发,腊月才回家,如此往返,连续6年。

后来,牧区的年景好了,牧民们又陆续前往呼和浩特,生意好了,吴礼兄弟4人不再外出。在往返牧区期间,吴礼结识了很多牧民,也练得一口流利的蒙古语,与牧民相处得十分融洽。很多牧民来呼和浩特办事,就住在吴家在呼和浩特的两处院子里。1958年,在政府的引导下,一些会蒙古族皮靴制作的手艺人结合在一起,共同成立了生产合作小组。后来,这一生产合作小组经过合并重组演变成了呼和浩特市民族工艺品厂。

当时,吴礼家庭人口多,有5个儿子4个姑娘,政府允许他单干。这时,50岁的吴礼还没有正式选定继承人,考虑到日后的发展,他对正上小学四年级的二儿子吴润达说:“蒙古族皮靴到我这里已经传了四代,第五代还没有继承人,你不要读书了,回来跟我学做皮靴吧。否则,这门手艺到我这里就失传了。”就这样,15岁的吴润达学做了蒙古族皮靴,成为吴家的第五代传人。1964年,政府不再允许吴家个体经营。这时吴礼年纪大了,不再做蒙古族皮靴。21岁的吴润达见呼和浩特市民族工艺品厂里做蒙古族皮靴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他自认为这样的工作环境太单调乏味,毅然改行。

据吴润达回忆,到了1975年,呼和浩特市民族工艺品厂制作蒙古族皮靴改用机器设备,成了流水线作业,每位工人只需负责一个环节,无需掌握过多技艺。正因为如此,从那以后像他这样能够全程掌握蒙古族皮靴制作流程、拥有全套手艺的工人便少之又少了。

祖上传下来的工具

蒙古靴是颇具特色的蒙古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件之一,以制靴材料来分,蒙古靴有毡靴、皮靴和布靴之分。靴子便于涉草、防沙、防虫、御寒。牧民们根据不同的季节,来换穿不同质地的靴子。传统的蒙古族皮靴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材料,经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吴润达把他制作的蒙古族皮靴称为香牛皮靴。

据记载,几十年前在呼和浩特地区,以牛马羊皮制革的黑皮行、香皮行作坊有四五十家,制革工人有几百人。黑皮行主要是生产车马挽具和熏皮,香皮行主要是生产蒙古皮靴用的香皮和红蓝底皮。靴筒用的皮料又称作花皮,皮面由人工制成花纹、刷上黑煤烟后再用发酵的羊油、牛油、植物油烤搓均匀,花纹色泽经火不褪,做工十分复杂。靴底革是从熏皮坊进料,在三伏天用桐油浸泡后纳制,经久耐磨。

吴润达制作蒙古族皮靴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有香牛皮、股子皮、羊皮、猪皮、棉布、麻绳、青麻线、棉线、丝光线、竹条等,像香牛皮、股子皮这些皮料都是他父亲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留下来的。他说:“股子皮是指驴屁股上的皮子,皮质硬,耐磨,制作起来十分复杂。现在市面上很难见到股子皮,大部分驴皮在生皮的时候就被收去做驴胶了。”

吴润达现在所用的工具多数也是祖上留下来的,有案板、刷子、剪刀、靴底样、寸刀、直尺、夹板子、尖锥、压底棒、老虎钳、帮样子、拉刀、裁刀、拨锥、攀脚子、压子、铁锺、拨针、劈锥、圆锥、上锥、楦头、腰板等。有些工具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吴润达说很多工具保存完好,简单收拾一下就能用。可惜的是,2006年那年吴家旧院子拆迁,弄丢了不少祖上传下来的工具,如楦头、夹板等,当时好多东西来不及搬走,就找不到了。

一双皮靴做15天

吴润达能够制作7种样式的蒙古族皮靴:大板尖靴、小板尖靴、大仙靴、皂样靴、武步员靴、抓地虎靴、八宝靴。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帮、靿、靴底的样式、尺寸的不同。其中大板尖靴的帮子和靿子的接口处稍微上挑,靴尖上翘弧度在几种样式中是最大的。吴润达说:“蒙古族皮靴主要由靴筒和靴底两个部分组成,其中靴筒是由帮子、靿子、云子、楞子、口子、镶条、溜跟、座条等部分组成,靴底则由盖板、千层和皮底3个部分合成。蒙古皮靴靴筒内部和靴底都比较硬实,穿着时一般要在靴底垫上毡垫,在脚上套上厚厚的毡袜,以防硌脚。大板尖靴、小板尖靴在包头、乌兰察布、鄂尔多斯等地较为流行,大仙靴是鄂尔多斯人常穿的样式,阿拉善人则常穿抓地虎靴,而武步员靴是四子王旗人穿得较多的款型。”吴润达制作蒙古族皮靴的主要流程分为靴底制作、靴筒制作、上靴子和排靴子四大步骤。

靴底制作又包括打层子、裁层子、捏千层、裁盖板、粘皮底、纳底子等工序。靴筒制作又包括下靿子、帮靿裁齐、镶纸绳、挂彩布、契云子、调圈、提脸子、起楞子、契口子、拉后缝等工序。

蒙古族皮靴的样式一般不分男女,也不分左右。过去有钱人才穿带云子的靴子,没钱的穿光面的素靴。一双皮靴最多可契40个云子,最少要契4个云子。年轻时,吴润达做一双皮靴需要10天,现在需要15天。不同样式的蒙古族皮靴靴底都有一定的弧度,在做靴底的过程中,纳底子最见功夫。”吴润达说。在吴润达眼里,只有这样一针一线缝出来的皮靴才是真东西。“无论是外国人拿去做纪念,还是牧民实实在在穿上,都不丢咱吴家的手艺。”2010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命名吴润达为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族皮靴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现在的吴润达,仅靠2000多元的退休金生活。他制作的蒙古族皮靴,很少能卖出去。

“技艺再精湛,名气再大,都换不来钱。”上了年纪的吴润达更注重实际,“有人要我就做,没有人要我不做。毕竟现在我的精力不行了。”他自认为,如今,想把这一行技艺完完整整地传下去,很难。吴润达现在有儿子也有孙子,他却不能再像他父亲一样,强行要求儿孙们来学他的手艺,“学这个做什么?受累不说,还挣不来钱。孩子们想干什么就干点儿什么吧,现实很重要。这手艺传到我这里传不下去就传不下去吧,没办法。”


聚力打造民族品牌 创新发展民族产业Cohesive innovation400-801-8889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毫沁营镇红山口村村委会东侧371乡道南300米路东 
Copyright © 2018 内蒙古德利源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9004023号-1 蒙公网安备15010302000196号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